第(2/3)页 “汽车什么的对我来说都是小事,民用品嘛,卖了也完全没有关系。”王耀堂笑着摆摆手,一脸风轻云淡地说道:“我之前看了,这里是能建设水力发电站的……” 从水利发电站到配电站,输电网络,王耀堂咔咔一顿谈,听的罗、彭两人眉飞色舞,有电没电的差距可太大了,这点他们心知肚明。 王耀堂不单单给他们画了电力网络的饼,又画了锡矿厂、宝石矿场、林场的饼,一顿早饭两人是真没吃几口,实在是饼太好吃了。 吃撑了! 吃过早饭,南大营的进攻‘表演’已经开始了,王耀堂、罗兴汉、彭家生三人登上飞机,一阵突突突的抖动声中飞机冲天而起,爬升到300多米后又开始慢慢降低高度。 原则上运5的安全平飞高度通常为50米,实际最低可以在5-7米高度上飞行,为了保证安全,最后高度固定在150米左右上绕着圈开始盘旋。 飞机上,哪怕不通过望远镜都能看地面上的情况,整个战场都在视线中,仿佛开了全图。 南大营外围的篱笆栅栏已经完全被破坏了,现在双方是正面交火,地面上掸邦联军的士兵从战壕内露出头冲着缅军战壕‘哒哒’‘哒哒’几枪之后立刻埋头下去,猫着腰走出去两三米,又悄悄探头出来开几枪。 双方都是这个节奏,突出一个小心翼翼。 两条‘Z’字战壕朝着南大营掘进,挖出去没有两米,缅军猛地丢了两个手榴弹过来。 “轰!”“轰!” 一发正好落在战壕内,负责挖战壕的俘虏当场被炸死,后面十几米外几个缅军俘虏脸色惨白。 “你,上,快点,要么现在就打死你!”联军的人手中56半刺刀指向俘虏。 俘虏牙齿打颤,鼻涕眼泪糊了一脸,手脚并用地朝着坑道前方爬过去,拿起铲子,看了眼身后的联军人,牙一咬,忽地丢下铲子手脚并用从战壕里爬上去,高喊着‘别开枪,是自己人’朝缅军那边冲过去。 “哒哒” “哒哒” 联军人怒骂着开枪,那俘虏跌跌撞撞连滚带爬,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枪法烂,生生让他冲到对面阵地跳下战壕。 “不是,罗兴汉,你确定这不是演戏?”王耀堂看了一阵,扭头瞥向罗兴汉。 罗兴汉表情一僵,抿着嘴不知道怎么说。 他最多在10米高的哨塔上看看,还不能多看,生怕被缅军的机枪突突了,多数前线情况都是手下人汇报上来的。 总不可能说自己手下战斗力极其拉胯,根本啥也不是吧。 无论到什么时候,欺上瞒下都是基本功。 领导层时间精力有限,再怎么负责也没可能处处都了解,还不是要听下面人怎么说。 在天上飞了半个小时,下面‘噼里啪啦’打的热闹,子弹都没少浪费,可王耀堂观察实际上没打死几个人。 那么点战果还是手榴弹蒙出来的。 “我看啊,这缅军子弹打空之前是别想打进去了。”王耀堂讥笑道。 罗兴汉悻悻的不知道说什么好,又不是他不想。 说是手下有3000兵力,实际上下面还分很多个中小山头,掸邦的交通、通讯情况根本不准许全力延伸,不但训练什么的都看下面人的心情。 真到了出力打仗的时候,顺风仗没什么问题,大家都嗷嗷叫着冲上去。 可到了攻坚战,那一个个想的都是保存实力,死了人罗兴汉又不给发抚恤金,又损失人手又损失钱,谁他妈的愿意出力啊。 毕竟是国军的军校出来的,内部骨干要么是国军,要么是国军后裔,这种优良传统也被继承下来。 罗兴汉能到今天的位置,脸皮是相当厚的,很快就调整过来说道:“还需要王生多多帮忙了。” 王耀堂呵呵一笑,帮忙是肯定的,“我倒是没有干预两位内部问题的想法,可想要与缅军争个高低现在这种情况可不行。” “当然,当然。”罗、彭两人点头,“我们也想过改革,只是没那么容易,王生短短时间白手起家,不知可有什么教我。” “那我就当然不让了。”王耀堂一口应承下来,“两位先搞个军中大比武吧,精选一批苗子出来,然后可以给‘保护伞’安保公司下一份委托,教导培训同样也是公司的业务之一。” 罗、彭两人稍稍沉吟一阵,教官如果背后势力薄弱,就像是当年的国军93师残兵一样,那对手下部队不会有多少影响力,但保护伞…… 虽然隐患不少,但权衡利弊之后两人还是点头答应下来。 军火、工业产品、技术、外贸都在王耀堂手里掐着,他们想要摆脱都不可能,那就只能躺下来享受了。 大比武的命令很快就传了下去,罗兴汉手下各山头心里很是抵触,这是从他们身上抽血,当然不乐意了。 如果是从前他们肯定各种推委,总能拖延下来,但现在兵力都集中在这里而且正在开战,罗兴汉大喇叭一喊就能通知到每个人,根本不给他们从中作梗的机会。 关键是下面的士兵很是欢迎,国军嘛,太明白嫡系和非嫡系的区别了,老传统了。 更何况这后面还站着王耀堂这煞星,他们可不会忘记丛林里被烧成白地的营地。 刚刚随着飞机送来那些‘真理’让他们根本不敢提出反对意见。 东、西两个大营都能用,一次300人的比武操练,三天就比武完毕,且不耽误对南大营持续施压,实际情况是压力更大了。 精挑细选了500人出来,虽然王耀堂觉得还是垃圾,但罗兴汉已经满意的不得了,他从没想过能跟老家的寸头比。 那叫白日做梦! 同一时间,东枝的援军也在南大营瑞曼的不停催促下到了距离景栋西部40里的埋伏点的附近。 …… 时间:上午9点。 地点:契卡山区。 东枝的缅军援军还是比较小心的,一路上侦察兵都提前出去5公里在公路附近山区进行侦查,就是害怕中了埋伏,一路上还算顺利。 “报告,前方发现有人的活动痕迹。”移动电台内传来前方侦察兵的声音。 “什么情况?在哪里?有多少人?”接到报告,东枝缅军指挥官立刻抓起听筒问道。 “现场痕迹应该是两天之前的,人已经撤离了,我们在周围200米范围内进行了探查,没有发现敌军埋伏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