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如此说来,你也认同当下的大明世风日下,缺少德行?” “臣……万死!” 朱祁镇幽幽叹了口气,问道:“倭国当真如此崇尚德行,比我大明更甚?” 王九翱赶忙道:“由其关白言行举止,及礼贤下士之礼,无比教人钦佩。” 朱祁镇看了看众人,又问道:“诸卿都是这般想的吗?” 众人都不答话,就是默认了。 “既然如此,朕该当听取诸卿谏言。” 王九翱、孙长河等人听了,纷纷面露喜色。 皇上终于要幡然悔悟了,接下来就是重启儒学,狠狠打压科学院! 朱祁镇面色沉重,道:“今日朕颇有感慨,倭国大兴仁德,已经走在了大明的前列,断不可等闲视之,朕理应派出使团,前往倭国,求取治世之道!” 王九翱:…… 孙长河:…… 所有人:…… 朱祁镇继续说道:“来人,宣一条兼良上殿!” 众目睽睽当中,一条兼良缓缓走上文华殿,行叩拜之礼。 朱祁镇说道:“卿家曾上奏,想要学习我大明的先进文化,而我大明也要学习倭国的治世之道,朕思来想去,此事非同小可,若只派少量人过去,怕是难以彰显效果,不妨,在座的诸卿都去吧,如此方显得朝廷对此事的重视。” 一条兼良却显得有些不太自信,他提出要人的时候,并不敢狮子大开口。 本来都已经购买了人家最先进的火车轮船,还要把人弄走,是不是有些过分? 四下看了看,文华殿有几百号人,这些人背后肯定还有门生弟子,算下来至少几千人! 这么多人……都给我? 他悄悄捏了捏自己的大腿,有点疼,似乎不是在做梦。 朱祁镇叹了口气,接着说道:“朕跟你讲,在座的诸位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,朕本不舍得将他们送走,但是为了寻回治世之道,只能忍一时之痛。” 一条兼良听着,不知为何,心中总是觉得有些不靠谱,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。 王九翱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皇上,臣……也要去吗?” “当然!” 朱祁镇点了点头,郑重道:“卿家长官翰林院,乃是天下儒学之典范,自然要挑起这杆大旗,还有东林书院,朕听闻已有学子上千人,此番同去倭国交流学习,日后回朝,必堪大用。” 孙长河已经愣在当场,表情懵逼,不知如何是好。 什么情况,怎么突然给发配到倭国去了? 刚才自己讲的很好啊,有理有据,而皇上也听的很认真……哎呀,可能是关于倭国的事讲太多了,让皇上信以为真,这,这……岂不是弄巧成拙? 到了此时,他可不敢改口,说什么都是自己胡诌的。 否则便是欺君之罪,彻底完犊子。 文华殿上,鸦雀无声。 所有儒生,无论当朝官员,还是众学子,全都傻眼了。 众人的目光渐渐聚焦在孙长河身上,要不是这个老家伙一通吹捧,会有这事? 朱祁镇见状,淡淡一笑,道:“看样子,诸位都很赞同,那好,张卿!” 张益赶忙答道:“臣在!” “将今日的筵讲记录下来,要记仔细些,特别是参与者众多,都要记清楚,然后按照名册,由礼部牵头,制定前往倭国交流学习的行程。” “臣遵旨!” 张益终于明白了,为何皇上突然开筵讲。 借此机会将天下所有儒生全数送出,够狠!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