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正是。” 姜泫心中虽然惊怒,但在脸上也是一闪而过,紧接着冷静下来,追问道:“有多少人?” 韦驹摇了摇头,说道:“从匡城乡到县城都是警鼓传讯,还没人来,因此匪徒几何,尚且未知。” 自从王乔一案事发之后,韦驹下令在各乡各亭都设置了警鼓,一旦有事,鼓声相传,很快就能传到县城。韦驹当时已经熟睡,接到警讯后立即就召集县卒,准备赶赴支援。警讯是从东边传来的,沿着官道往东,二十里外近的一处是城东乡。之后是一小片丘陵,叫矮骡岭,官道越过矮骡岭,便是匡城乡了,再往东就是长桓县了。就算临县长桓也有警鼓传讯,也不会传到这里。后来城东乡来了人报知警讯,这就得知警讯是从匡城乡传来的。 姜泫又是追问:“韦君打算如何?” “此间有两百人,留下一百人登城严守,本县带其余人即刻赶赴。县中游徼,我已尽数派出,骑马赶至各周遭各乡亭,召集壮勇赶往驰援。”眼下还算天下太平,酸枣中原腹地,临近京畿,之前也没有任何预兆,不可能有什么人造反,所以韦驹料来只是小股匪寇劫掠乡里,因此也不需要他坐镇县中严阵以待,而且很可能事涉张家,最好亲自带队。至于留下一百人严守县城,也只是谨慎罢了。 姜泫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如此甚好!匡城乡荆纬,泫之友也,泫与子泰愿为先驱,即刻飞驰赶往。” 姜泫可是姜桐的儿子,这要是在自己治下有个三长两短,韦驹可就不好做了。所以急忙拉住姜泫的手,立即反对道:“伯霈重义,我知矣!然匪情不明,切不可贸然前往,不如与我等同行,也好有个照应!” 姜泫也知道韦驹心里有顾虑,可是老荆一家三口很有可能正处在危险之中,他可不想跟着这些步卒一起走,等到了匡城乡,还不一定是什么时辰了。 “韦君好意,泫辜负了。”说完,姜泫将手抽了回来,转身又对史阿说:“子泰,回驿馆牵马!” 姜泫执意要走,韦驹也留不住,更不好强留,只好吩咐人立刻去打开东城门,先放姜泫和史阿出城。 昏暗的夜色中,城门缓缓打开,门轴摩擦声低沉而刺耳,紧接着蹄声紧迫,透着焦急,两名骑士从刚开了一半的城门里奔驰而出,绝尘而去。 马蹄急如骤雨,扬起飞尘。姜泫和史阿心急如焚,从县城到匡城乡或者说是到匡城乡的枣阳亭,官道是最近的路,也是最好走的路。 沿着大路疾驰,上了一处缓坡,就是矮骡岭,越过矮骡岭,就到了匡城乡的境内。 路上遇见一对步行的乡民,沿着官道小跑前行,约有三四十人,都是青壮男子,队里面有几根步戟,但大多数还是草叉、锄头、木棍等农具。这队乡民去的方向也是往枣阳亭的方向,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也是赶去支援的,这更加证实了姜泫事涉枣阳亭的猜测。 姜泫叫住他们,驱马上前,问道:“你们这是往何处去?” 这队人带头的是个亭长,还算有些见识,见姜泫和史阿虽然不是县里的游徼,但气度非凡,还骑着马,而且也是从县城方向赶过来,便不敢怠慢,回答道:“在下是南边南河乡河西亭的亭长,闻这匡城乡枣阳亭传来警讯,特召集乡勇,前往驰援。” 听完,史阿一拍大腿,说道:“果然是枣阳亭!” 姜泫也是心中一紧,勉强按下焦急,又问道:“警讯是何时传出?” “大约二更时分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