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不是缺了他不行的狂傲,而是有了他就能少死人的觉悟和信心。 走在根据地的土地上,沈宸能够发现,比他之前刚到的时候,警戒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。 显然,游击队的壮大,也带动了民兵的发展。别小看那几杆破枪,有了它们,百姓的胆子就大,人心就稳。 这样一看,他把叔叔一家搬过来,还真是明智之举。而且,他也觉得杀戮和奋斗更有价值。因为,后面是他的亲人,是他的朋友,是对他好的乡亲。 半夜时分,沈宸来到了一个临时休息点,就在山林边缘,可能也是最大的一个。 有些意外的是,在这里不仅有他带来的几个队员,老周也赶了过来。 沈宸一到,便有人去叫老周,把他从睡梦中叫醒。这么着急,显然是有重要的事情,或者是情报。 “哇,你的胡子长起喽!”一见面,沈宸便开起玩笑,“我回去告诉赵队,以后让他也管你叫叔。” 老周哈哈一笑,说道:“就是这么想的,你不是老叫铁哥嘛,让他装年轻,我就是他叔了。” 沈宸跟着笑了两声,对这种玩笑也无所谓。 各人叫各人的,老周和孙洪山称兄弟,他叫叔没问题;赵铁呢,沈宸管他娘叫大娘,叫他哥也没错。 玩笑开过,老周话入正题,“此次反扫荡斗争,已经接近尾声。从各方面情况看,敌人正在回撤。游击队便有必要集中起来,伺机行动,配合正规部队,以期取得更大的胜利。” 在抗战时期,主要是岗村宁次接任华北指挥权之前,鬼子的扫荡由于战术问题,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持续时间不长。 日寇方面的问题是:由于在根据地内作战,不熟悉道路环境,失去主要目标后,重新组织侦察和采取新的攻击行动,都有一定难度。而部队经过连续的开进行军和作战(不断受到袭扰)后,疲劳和士气下降也会产生。 更重要的是,日寇作战部队自身携带的弹药和粮草有限。根据地内的民众“跑反”和坚壁清野,造成他们很难就地取得足够维持作战的物资。 而依赖后方进行物资运送,在当时的运输和道路条件下,运输队非常容易成为抗日军民的打击目标。派一定数量的部队掩护,又面临减弱攻击力量的两难。 所以,日寇初期的大规模“扫荡”,基本都是争取速战,一旦短期内捕捉不到攻击的目标,便会结束撤回。 沈宸眨了眨眼睛,说道:“你的意思是‘敌退我追’,让赵队把小分队拉回来,对回撤的敌人展开打击?” 老周点了点头,说道:“我是这样想的,但你们那边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,如果有机会打击敌人,倒也不必丧失良机。” 沈宸想了想,说道:“最近是有一个大的行动计划,如果在三五天内能够完成,再星夜赶回来的话,是不是不耽误什么事?” 老周沉吟了一下,说道:“这样,如果在三天之内无法完成行动,那就尽快拉回来。” 沈宸点了点头,说道:“好吧,我转告赵队,由他作决定。” 停顿了一下,沈宸又说道:“其实,要我说的话,在哪里给敌人以打击都是一样的。如果在铁路上真能搞出名堂,阻止鬼子获得军用煤的企图,战果和影响也很大。不是吗?” 老周垂下眼睑,仔细思考,道理是对的,之前他也为这个任务而努力过。如果真的可行,放宽些时间,也不是不可以。 “好吧,时间可以再宽松些,六天。”老周思虑已定,最后作了决定,“这边呢,我看能不能把民兵也集中起来,配合游击队。” 沈宸建议道:“游击队和民兵都不能正面阻止敌人行动,用地雷更加保险。反正敌人是回撤,不大可能穷追不舍,或者是深入报复。” 老周笑着颌首,表示接受,又岔开了话题,问起孙洪山一家的情况。 “暂时安置在王家洼,等开春了再盖房子。”沈宸简短地说道:“以后,我叔叔一家就归你们辖管了,可是得多照顾啊!” “那还用说。”老周答应得痛快,又问道:“听说你叔叔在挖炭之前是个铁匠,要是想以此谋生的话,也不错啊!” 沈宸想了想,依稀有那么点印象,可没见叔叔干过,便不太确定地说道:“记得不是很清楚了,到时候问问他,还愿不愿意干打铁的话儿。” 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