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七章 专利申请专项基金-《材料为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可等了差不多两个多月,院里答复下来:这钱不批!

    理由也很充分:申请专利是要花钱的,而且花费不少。一项专利少说也要一两千美元,长期维持花费更多,还不一定能看到受益的可能。专利这种东西,有人用它,它可以身价百倍,没人用,它就一钱不值。国内的外汇非常紧缺,要用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、成套设备、购买国内急需的各种生活用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,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,哪里有钱给他们这样浪费!

    浪费!

    没错,上面就是这样答复的。

    材料所这两年在磁头上也研发出了一百多项新技术、新工艺,全部申请专利的话,头期就是20万美元。没人用,他们就只能干站在河边,眼看着钱被哗哗地扔进水里,连个响都听不到。而且不是扔一次,而是过几年就要再扔一次。在这个过程中,专利是否会被别人看中买走,谁也不能打包票。

    上面谁也不愿承担由此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,研究来研究去,干脆就把它否了。

    郭逸铭愿意申请,那就拿去好了。反正这技术最早还是从他那里学来的,并且西部计算机公司有钱,早早就申请了全套的专利技术。材料所新开发的技术,也主要是对这种磁头生产工艺的改进,用在其他地方并不明显。郭逸铭拿走,也算是还了他一个人情,说也没说什么。而且当郭逸铭实在看不过去,跑到材料所将他们的各种技术、只要是非国家保密性的技术(这种机密资料也不会给他看),发现国际上没有、也确有价值的,都拿去用两家单位联合研发的名义申请了专利,上面都予以了默认。

    前前后后,郭逸铭从材料所淘来的技术多达上万。这样多的技术,光是专利申请费就是几千万美元,他也不可能花这么大一笔钱全部都给申请专利,就从中挑选了看起来应用前景最广泛的一千多项技术,跑到美国去申请了专利,为此花费了数百万美元。

    结果这些技术中,还真有被人看中的,陆陆续续以授权的形式,收回来80来万美元。郭逸铭爽快地分了一半钱给材料所。

    这下院里可乐了。

    想不到这玩意儿还真能卖钱!

    虽然投入也大,但反正郭逸铭出资,他们净赚,何乐而不为?抱着这种不捡白不捡的心态,中科院把资料库来了个大清理,只要不是涉及国际机密的技术,全都一股脑扔给了郭逸铭,让他组织人手从中看看有没有可能卖钱的好东西,然后拿到国际上去申请专利,看看还能不能捡点漏。

    院里的好东西就更多了,郭逸铭乐得嘴都要笑歪了。

    其中有些好东西,他做梦都想拿过来,早就垂涎三尺了。但苦无无法张嘴,结果人家还倒贴上来,把所有的资料都给他送来,还歉疚地表示资料太杂太乱,可能会耽误他们很多时间。

    郭逸铭会怕资料太多吗?

    怕才怪!

    不就是没钱吗?没事,你们没钱,我有啊!

    公司从81年7月C/R81上市,到82年3月,处理器总计卖出去190多万枚,每枚批发价59美元,共计回收资金1亿1千多万美元。郭逸铭除了拿出了2000万投入到巴基斯坦继续完善马尔丹分基地,预拨给研究所3500万用作研发经费,4000万用作美国总部及计算机大卖场日常营运开支,剩下的近2000万全部被他用来作为专利申请资金储备。

    他组织了一大批人手为这些专利编写技术节略,将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,转送到他面前,由他亲自审定。他相信,以他在电子技术上的深厚积淀,以及领先现代科技数十年的眼光,一定可以将这批技术中发掘出最大的利用价值。

    在浩如烟海的技术资料中,他果然发现了许多令他欣喜若狂的好东西。

    有些技术,和国际上的专利有所重叠,但从节略中看出来,属于和国际专利不同的分支研究方向。在他的记忆中,这些技术后来都有深入地研究,并取得了可观的实用效果。还有些技术,现在没有多大价值,但在未来技术进步中,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。

    就像硅晶体技术,早期谁也没把它当回事,可却成为现代电子技术的技术源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