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四章 喜忧参半-《材料为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全岛的工业企业虽然产业层次低,但数量并不少,郭逸铭上次吃了亏,不敢一下子将所有的企业家都召集起来共同会商。虽说以后他的产业链规模必然会非常庞大,但初期公司的产品数量只有寥寥几个,根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受益。那么合作伙伴的选择必然会有所侧重。

    既然是sī下沟通,他就只有自己多辛苦一点,多跑跑路了。

    好在有童先生从旁协助,他的拜访目标相对比较明确,不至于满岛瞎跑。

    童先生自己就是个实业家。经营着一个制造厂、一个成衣厂和一个采石场。在成本上升和港府的双重逼迫下,他在这次经济危机中,遭受了重大损失。最近实在是撑不下去了,已经将成衣厂、制造厂转到了一河之隔的深圳,利用当地廉价的厂房和工人工资、水电费,在整体经济低mí的情况下,总算还小有盈利。

    但即便经营如此艰难,直至今日,他仍然没有对自己的产业进行技术升级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升级也无用!

    产业升级是企业的厂房、设备、生产工艺整体的升级,投资不小。他本身做的不是整机产品,而是零部件国际代工业务,都是给别人做配套,产业升级以后,又到哪里去找业务来做?

    如同郭逸铭为产业链划分层级一样,国际代工也是分层级的!精密加工业一直以来都是欧美日本这些先进国家的蛋糕,他们想吃也吃不到。就算香港可以不受限制买到先进的技术、设备,升级了产业,也没人会给童先生他们代工业务。

    没有需求自然就没有动力!

    既然升不升级都一样,他们依然只能做一点初级制造业务,那么利用大陆廉价的工厂租金、工人工资、水电费,多赚一点差价还更实在些。这就是包括童先生在内,所有岛内实业家的一致观点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郭逸铭,这些实业家们最终在岛内将再无生存空间,不是倒闭,就是转移到大陆或东南亚。而且在此之后的十多二十年内,也同样不进行产业升级,继续做着最初级的制造行业,直到被市场所淘汰。

    郭逸铭的到来,彻底改变了未来。

    他的高科技行业,急切需要一支具有相当能力的配套厂商。这些厂商的制造加工能力,要达到国际水准,但同时制造成本,要等同、最好是低于国际价格。这就要求配套厂商如果要成为他的产品供应商,就必须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,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,实现全面升级。

    这就是需求促进产业升级!

    童先生曾在经济多元化委员会内任职。对岛内实业家们的能力、脾气、升级潜力等等了如指掌。在他的带领下,郭逸铭用一个月的时间,连续登门拜访了上百名岛内实业家,对本岛的工业状况,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。

    实际情况令他既失望,也暗自窃喜。

    失望,是这些工厂的规模都太小了,技术水平太低了。

    别看岛内那些地产业、航运业、金融业个个腰缠万贯、财大气粗。资产动辄数亿、数十亿,可实业界却是惨得很,连一个资产上亿的都没有!

    本港的工业发展太晚了。

    香港是在六十年代,国际上先进国家开始淘汰他们的初级加工业,将这些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时候。才在港英当局的大力推动下,引进过来的。这些行业最初大都掌握在英国企业家手里,他们只希望通过香港的低工资、低成本,在国际上赚大钱,对产业升级毫无兴趣。

    在他们的挤压下,本地实业家发展得很缓慢。

    等到英国人都觉得没赚头了,才开始通过转让、出售、合股等方式,渐渐将企业转到本地实业家手中。而没等本岛的实业家们大展身手。这时石油危机就发生了,随后不久,经济危机也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郭逸铭看到的岛内这些工厂,唯有惨淡二字可以形容。

    这些还在岛内苦苦支撑的企业,其总资产大都在数百万至上千万港元之间,少数几个数千万的,都算得上是大厂了!

    “郭先生,实在让你失望了。本地的工业实力确实是很差。恐怕会辜负你的期待。”童先生歉疚道。

    这一个月来,童先生也是放开了他在深圳的生意,尽心竭力,天天陪着他转。在他的引荐下,郭逸铭去了那些他看好的实业界老板,一家一家的上门拜访。以前他还觉得岛内实业界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,但这些日子和郭逸铭接触下来。听到了他透lù出来的少许抱负,再看看本港实业界的实际情况,他的信心开始有所动摇,觉得以前的想法可能过于天真。

    这样的企业状况,说什么配套。实在是有些可笑。

    此刻她陪着郭逸铭从最后一家拜访的企业出来,对方表示这次拜访活动就此告一段落,并且脸上一幅yīn晴不定的表情,他的心中也是忐忑不安。

    “没事,我刚才是在考虑一些细节,童先生不用在意。”郭逸铭从沉思中回到现实,安慰地朝他笑笑,“我们这一个月转下来,说实在的,本地工厂的情况呢,也确实让我有些触目惊心之感,很失望。但老话不是说,祸福两依么?虽说本地的企业情况比较糟糕,但我们换个角度想,这船小也好调头,这些破烂家什三文不值两文的,换起来也快,所以这未尝不是好事。

    这样吧,我回去以后,把这一个月的考察结果梳理一下,然后拟一个名单。到时候,还要劳烦童先生辛苦一下,代为一下邀请这些老板,咱们坐下来,好好协商一下以后的发展,您看如何?”

    “那好那好,我就不多打扰,这就告辞了!”

    童先生看他一脸倦怠,陪他回到文华酒店以后,便主动告辞而去。

    郭逸铭回到酒店办公室,只略坐了坐,就又吩咐留守酒店的舒雨菲,将当天积累下来的文件拿给他批阅,同时随便向他汇报公司的各种情况。

    这也是惯例。

    他虽然每天四处奔bō,可回到酒店以后,仍不顾疲倦,坚持将所有公事都处理完毕,才会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,回到房间休息。

    舒雨菲也劝过他,可都没用。所以她也只好自己尽量把公事处理得漂漂亮亮,对每份公文,都事前拟出比较完善的方案,让他可以少动一点脑子,快点处理好公事早早休息。

    郭逸铭在她汇报的时候,也迅速阅读着各份文件,快速进行批阅,签署意见。

    从对方汇报的内容来听,公司本月一切业务都发展得很平稳。

    通过近两年的市场培植,混合并行架构个人计算机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市场。在美国,混合并行架构计算机已成为家用电脑的主流配置。

    IBMPC因为配套厂商不多,绝大多数硬件都靠自己解决。配件可选择余地有限,在市场上很不受欢迎。本来当初西部数据公司将图形操作系统重新编译,以运行于IBM个人机之后,他们的销量曾上扬过一阵子。但没过多久,用户们就发现系统在IBM的个人机上使用效果不是很好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