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从两年前。 也就是1976年开始,知青政策开始放宽。 只要城里有人接收,插队知青就可以回城落户。 到了今年年初,知青返城达到高峰。 几乎每个月,都有成千上万的知青回到故乡。 近千万知青离开乡村,回到各自的户籍地,就业压力骤然而起。 以往不算难得招工名额,一下子变得紧俏起来。 “大哥,来之前,我让司机带我去附近的知青点走了一趟,东山大队的插队知青,是不是就剩下侄女婿一个人了?” 陆长顺问道。 “唉,该走的留不住,不想走的,呵呵呵,也打不跑。” 陆大勇看了一眼林凯峰。 这段时间观察下来,陆大勇相信林凯峰真的学好了。 不会再干抛弃妻女的混账事。 陆秀秀有些冒失地问道:“三叔,您真的能帮凯峰搞到招工名额吗?” “行,但是很难。” “老三,你当了这么多年兵,应该是个直脾气,说起话来怎么磨磨唧唧,能就是能,不能就是不能。” 陆大勇没好气地说道:“你要是真要办法,就给秀秀和林凯峰各自搞个招工名额,让他们端上铁饭碗。” “咱们俩虽然是远亲,可毕竟都姓陆,你叫我一声大哥,我就没把你当外人。” “虽然需要走动关系,你说个数,我想办法筹措。” 陆大勇不是食古不化之人。 这两年社会变得太快,快到他都要看不懂了。 招工名额有多紧俏,陆大勇是知道的。 否则。 他早就想办法给女儿一家弄到了。 “爹,三叔其实已经给我们想了办法。” 林凯峰笑着帮陆长顺解释。 返城知青数以百万计,一个招工名额,一千个人盯着。 别说陆长顺不敢徇私。 就算是县里批条子,他也未必敢办。 同样是年轻人,凭什么他能进厂当工人,其他知青就只能等消息。 回城的知青不是一个两个,而是几百上千万。 一旦闹起来,影响将会极为恶劣。 “大哥,要不说凯峰聪明呢,真是一点就透。” “直接给名额,肯定是不行。” 陆长顺先是夸了林凯峰几句,转而提起回到县里的知青数量,差不多有七千多人。 当年的老三届是第一批下乡知青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