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,收音机始终是一个家庭生活条件的直观体现。 近些年来,更是成为城里人结婚的必备彩礼。 三转一响这个词,整整影响了两代人。 整个县城,家里有收音机的人屈指可数。 收音机确实一货难求,但不代表龙国造不出来。 国内大大小小,有着一定数量的收音机厂。 望着茫然不解的陆长顺和牛永贵,林凯峰笑道:“三叔,牛副厂长,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。” “总而言之,我绝对不会害咱们机械厂的。” 二人互相看了看,纷纷点头。 次日,陆长顺带着牛永贵,一块去市里接收物资。 一车车的钢材,陆陆续续运送到县机械厂。 林凯峰这边一刻都没有闲着。 申请了一家仓库充当收音机生产车间。 将运回来的电子元件,纷纷搬运到这里。 托计划经济的福。 林凯峰需要的电子元件和设备,几乎都是以平价的方式调拨给县机械厂。 一部分电路板的问题,可以通过老式的飞线解决。 市无线电厂生产的晶体管,别看质量一般,倒是也够用了。 七十年代的老百姓,对于收音机质量要求不高。 只要没有过大的杂音,能够收听广播就行。 有什么东西有什么东西,这是林凯峰的一贯宗旨。 花了小半天时间,林凯峰将各种电子元件分门别类地放好。 插上电源启动万用表测试各种电子元器件。 对于别人而言,想要手工制作收音机电路板,不能说难于登天。 没有一两个月,别想把它弄出来。 到了晚上,一块电路板基板出现在林凯峰面前。 第二天上午,林凯峰将牛永贵叫到仓库。 展示着刷完绝缘油漆的电路板性能。 将电路板接上电线和喇叭,林凯峰随手打开了开关。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电流噪音,喇叭里面传来了调幅广播的声音。 “凯峰,就这好了?!” 牛永贵倒吸一口凉气。 林凯峰只用一天时间,竟然将收音机搞得差不多了。 林凯峰摇头道:“牛副厂长,我叫你过来,是让你看看这个项目的可行性。” “至于说差不多了,还远远不够。” “一部完整的收音机,需要的不仅有电路元件,还有箱体,以及各种按钮,开关。” “你不用说了,你画图纸,我立刻拿着它去找我爱人。” 牛永贵兴奋地打断林凯峰的话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