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两国在边境囤积的军队数量,超过一百万。 大炮,坦克,装甲车多的数都数不过来。 战争仿佛一触即发。 东北地区身处战争阴云最前沿。 唯恐对方丧心病狂,真的发动入侵。 东北地区各个县城,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厂建设。 为应对战争带来的通讯失灵,交通中断,食物短缺,人员救治。 短短两年时间,各大小县城先后出现无数的机械厂,农机厂,肉联厂,无线电厂,五金厂。 一切的一切,都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。 短期内建立大量工厂,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。 当时的县里领导,只顾完成上面的安排,根本不考虑实际问题。 将县机械厂的架子搭起来,却没有给予充足的生产资料。 员工数百人的县机械厂,各类型机床只有区区八台。 该有的技术员,工程师。 仅安排了一个技术科长。 由于市里有一个大型的机械厂,各种生产资料调拨,首先供应市机械厂。 有剩余物资才会供应给县机械厂。 种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,县机械厂的日子每况愈下。 由于先天不足,缺乏技术人员。 导致县机械厂半死不活。 成了市里面的包袱工厂。 账面资金,从来没有超过一万块。 过了近二十年苦日子,随着林凯峰的出现,大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 以往过年,别的工厂能够得到各种过年物资。 县机械厂能准时开出工资,就要说一声谢天谢地。 过年物资? 想都别想。 别的工厂有托儿所,子弟学校,职工医院,电影院,图书馆。 县机械厂啥都没有。 和当年比起来,现在就是神仙日子。 食堂的清水白菜,变成了有油腥的菜汤。 黑窝头,小米粥。 变成了大白馒头和大米粥。 等到林凯峰关闭发动机,牛永贵爬到桌子上,大声说道:“大家别哭了,苦日子即将过去,技术科长林凯峰同志,会带领咱们县机械厂,把日子越过越好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