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你们有儿有女,不为自己想想,也该为他们想想。” 牛永贵先是让众人摸着心口想一想。 眼下的这些福利,都是谁给带来的。 林凯峰那一次说了空话,大话? 参与会议的厂领导,除了林凯峰,年轻最小的也有四十岁。 还能在厂里干几年? 机械厂的日子越来越好,大家的子女也都能跟着沾光。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。 众人认真估量着牛永贵的话。 次日。 一份联名书,交到了方博年案头。 跟着联名书一块过来的,还有林凯峰。 看着上面一个个人名,方博年暗道一声厉害。 仅仅一天时间,林凯峰不但领会了自己的意思。 而且还将全厂领导说服。 这份魄力和执行力,可谓是绝无仅有。 “林凯峰同志,你知道我一旦收下这份联名书,意味着什么吗?” 林凯峰淡笑道:“意味着市里除了给厂里开基本工资,职工的吃穿用度,生老病死,全要有我们自己的想办法。” “每年要上交一定比例的资金。” “不全面。” 方博年摇头道。 “事情没有你想的这么简单。” “除了你以上说的这些,你们厂的性质,还将从国有企业,变成集体企业。” “性质虽然变了,职工却不得随意开除。” “还有,你们厂已经有了两样拳头产品,职工的工资,也要由你们厂自行解决。” “一旦机械厂效益走上正轨,每年还要给市里,解决部分返城知青的工作问题。” “关于计划内物资调拨,市里不会做任何的干涉,能不能拿到,能以多少钱拿到,都要靠你们自己。” 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工厂,就必须承受其他人承受不了的重担。 后面这些要求,并不在文件内容当中。 属于方博年和工业部门的额外条件。 试点就该有试点的样子。 做好了,能给其他集体企业带来榜样效应。 失败了。 市里肯定是要兜底的。 不可能让数百名职工流落街头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