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从乡下将农副产品送到有关部门,中间的路途是最大的阻碍。 纵然一部分公社有货运卡,数量也不会太多。 三轮车的出现,极大解决物资供应不及时的问题。 “行吧,880块就880块。” 陈大力未曾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拷打,对于如何讨价还价毫无经验。 见林凯峰说得好像是真的,索性按照林凯峰提出的价格购买。 一共十五辆农用三轮车,全留在百货公司。 明天,陈大力会带着公章和会计,前往县城与林凯峰签署合同。 一天的辛劳,有了完美收获。 回去的路上,众人喜笑颜开。 不到十个小时的时间,众人带来的十五辆农用三轮车,全部被销售一空。 下午五点钟,众人步行回到机械公司。 等候多时的陆长顺和牛永贵等人,像是迎接凯旋的英雄,命令食堂起火做饭。 大米白面,五花肉可劲造。 次日。 陈大力带着会计,开的连夜学会的三轮车,前来机械公司签署合同。 合同签署完毕,牛永贵陪着陈大力和百货公司会计,参观公司的生产车间。 陆长顺坐在财务室,一张一张地收在手里的钞票。 “三叔,你的格局该适当地往上提一提。” 林凯峰打趣道:“咱们去广交会,一次挣了一千万美刀,看到一万多元钱,我怎么感觉你比上次还高兴呢。” 陆长顺一脸开心地说道:“我们之前赚的钱都是通过出口创汇挣来的,我手里的一万多块钱,可是咱们厂在国内,挣到的第一笔钱。” “性质完全不同。” 林凯峰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。 陆长顺说得倒是没错。 眼前的一万多块是机械公司脱离计划经济,在国内挣到的第一桶金。 确实有纪念意义。 之前研究的各种商品,走的都是计划经济销售方式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