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东北地区也有着一片片竹林。 建国之前,当地不少老百姓靠着这门手艺换取吃穿。 60年代,各种私人商业活动通通被禁止。 谁敢靠编制工艺品换钱,谁就是留尾巴。 是要受到批判的。 这两年,风向有所好转。 李朝阳力排众议,硬着头皮搞起来工艺社。 没承想,效果还挺好。 不过相关问题也来了。 竹编工艺品不仅有小件,更有林凯峰看到的大件。 怎么送到市里,成为首要难题。 靠着肩挑手拿,路程就要两天一夜,还没算路上的吃喝。 乡亲们没有多余的钱住店。 天黑只能睡在荒郊野岭。 每次出去送货,总要有几个人生病回来。 受限于交通运输,工艺社的收益只能维持温饱。 李朝阳想要扩大规模,手里又没有钱。 一旦有了农用三轮车,再大的东西都能装下。 持续不断地送到市里,拿到商业部门给的钱,就能扩大竹编工艺社规模。 对现在的老百姓来说,竹子编成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家具摆设,才是他们需要的。 像刚才给林凯峰的竹编工艺画和其他小巧的竹编工艺品。 只有部分领导干部,知识分子才会买。 也是因此。 工艺社的主要产品方向,一直放在竹床,竹沙发,竹茶几等大型家具摆设上面。 “竹编……竹子……” 林凯峰走到院里的沙发坐下。 李朝阳跟着一块走进去,小心的说道:“林凯峰同志,你看公社这边,能不能赊几辆农用三轮车?” 林凯峰抬手,示意李朝阳先不要说话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