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即便萧和真是神仙下凡,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能够准确预见未来发生的一切,老刘也不可能轻易相信他的话。 毕竟父子之情,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,岂是一个功臣三言两语就能破坏得了的? 老刘对刘禅的疼爱与期望,早已深入骨髓,他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的一切,而不是萧和的所谓预言。 况且,废太子这样的大事,光靠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。 必须得拉拢到足够多的同盟,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,才能够逐步推进计划。 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谋略,慢慢来,循序渐进,不能操之过急。 否则,一旦引起老刘的警觉,整个计划将前功尽弃。 在众多可拉拢的对象中,赵云成为了第一个被选中的人。 原因其实很简单,在前番的一次军议上,刘禅已经流露出了对赵云的不满情绪。 当时,赵云提出了一些与刘禅不同的见解,刘禅虽然表面上没有当场发作,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悦。 相信赵云这样敏锐洞察的人,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刘禅对他的态度变化。 而此次,赵云适才的一番话,更是显示其心中对刘禅的所作所为亦心存不满。 他对刘禅的心胸气量产生了质疑,认为刘禅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宽宏大量、虚心纳谏。 赵云素来忠肝义胆、刚正为国,自然是对君主的德才有着极高的要求。 如果赵云觉得刘禅做太子,于大汉有害的话,定然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对,成为支持废太子计划的一员。 以赵云车骑将军的身份,他跟随老刘多年,乃从龙之臣,国之柱石。 有他相助,萧和的废太子计划,自然更添几分把握。 何况,赵云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 除了赵云之外,萧和自然也会觅得时机,再拉拢说服其他有份量的重臣,站在自己这一边。 果然,面对萧和的提问,赵云并没有顾虑太多。 他面带着忧虑,直言说道: “以云之见,太子殿下表面上有天子之风,似乎是从谏如流,谦逊仁义,实则却与天子大不相同相。” 第(2/3)页